西区检察院立足司法办案实践,将听证程序作为“一案双治”前端枢纽,创新构建“听证评估—建议跟踪—行刑联动”三维机制,实现司法办案与犯罪治理的深度融合,为服务保障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提供坚实法治支撑。
聚焦轻罪问题研究,以社会共识促“三个效果”统一
兼顾司法效率与社会效果需求,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分类听证机制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人民监督员等多元主体参与论证,围绕当事人悔罪表现、公共利益保护等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研判,有效评估案件处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,为检察官精准把握案件处理的政治效果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提供重要参照,避免“机械司法”。2024年以来,共对30余件轻微犯罪刑事案件召开听证会8次,广泛收集参会听证员对案件处理意见10余条,为轻罪问题研究提供社会评价数据,促进司法裁量与社会评价有机统一。
推动听证建议转化,深化基层综合治理
强化听证成果运用效能,将听证员围绕听证案件暴露出的社会治理短板、民生痛点提出的针对性建议,与办案发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深度融合,精准提炼治理需求,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,强化源头预防,推动堵塞制度漏洞3处。如基于交通安全、非法狩猎等专项听证会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,结合办案情况,向主管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2份,有效推动基层建设和行业整治,将个案办理延伸至基层综合治理。
构建不起诉后行刑衔接机制,强化再犯罪预防
立足“治罪”与“治理”并重原则,行政检察部门结合听证员建议和案件具体情况,经审查确有必要时,及时、精准制发检察意见书,督促行政机关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或监管措施。2024年以来,行政检察部门积极对接开展听证的不起诉案件,实现“不起诉即日移送”无缝衔接,向相关单位制发20余份检察意见书,确保被不起诉人受到应有惩戒,有效降低再犯罪风险。针对非法捕捞水产品被不起诉人胡某某、倪某某等无力承担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赔偿责任,经听证会听取听证员提出劳务代偿意见后,依托行刑衔接机制,探索公益劳动替代履行模式,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同时确保法律适用准确公正,形成监督闭环。